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云岭时评 | 为基层减负不能松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7:01:00    

云岭时评特约评论员 李建军

为基层减负是久久为功、精准发力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各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取得明显成效,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反弹回潮、责任状变“免责单”等现象仍时有发生,若减负工作稍有松劲,就会陷入“整治—反弹”的恶性循环。

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地方将减负视为阶段性任务,满足于台账精简、会议压缩的“数据减负”,却未从根本上破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比如,有的部门习惯用“属地管理”简单甩锅,让基层干部疲于奔命;有的考核仍看重“留痕”胜过“留绩”,迫使基层把大量精力花在填表报数、迎检备考上。这些“运动式减负”看似热闹,实则未触及权责不清、机制僵化等深层问题,一旦督查压力减弱,形式主义便会换个“马甲”卷土重来。

破除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扎紧制度的“篱笆”。通过权责清单厘清职责边界,杜绝“部门出题、基层答题”的不合理现象;建立动态调整的考核机制,让群众满意度成为检验工作的核心标准,而非唯文件、唯台账论优劣。另一方面,要重塑治理理念,引导干部树立“减负不减责”的责任意识。减负不是降低工作标准,而是把基层从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办实事、解难题。

持之以恒推进减负,既要做“减法”,减掉不必要的负担,也要做“加法”,加实服务群众的能力、加优基层治理的效能。有的干部把减负误解为“减事”,对群众诉求推诿扯皮;有的地方为避免“触线”,干脆对创新工作“一刀切”禁止,走向不作为的另一个极端。这些现象提醒我们,要将减负成效转化为治理实效,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基层减负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抓常抓长,既治当下之弊,更立长久之规,才能让基层干部从烦琐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责任编辑 苏宇箫)

相关文章:

云岭时评 | 为基层减负不能松劲04-24

全省食品安全工作现场会召开04-24

吴晓军:进一步推动全省巡视巡察工作走深走实04-24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04-24

浑源交警组织开展农用车编码登记工作04-23

以“良法善治”护航高质量发展——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回眸之一04-23

广东:将全面从严要求贯穿教育、管理、监督全过程04-21

昭通市召开“云表通”系统分步推广应用工作启动会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