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引发的恶果还在持续发酵: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美国百姓开启抢购囤货模式,国际社会纷纷表达强烈谴责……这些都再次印证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得人心。中国政府4月5日发布的关于反对美国滥施关税的立场指出,“以邻为壑的经济霸凌终将反噬自身”,“世界决不会也不应该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这既是维护公道、反对霸道的正义之声,也是顺应潮流、把握大势的时代强音。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开放合作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当今全球大大小小的贸易安排,不是由某一个国家决定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结果。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经济全球化最基本的形式。全球贸易增长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与繁荣,也使得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30年来,全球贸易额从1994年的约5万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33万亿美元,增长了足足5倍多。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民生福祉提高,推动人类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GDP长期占全球总量的25%以上,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约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0%。凭借这些优势,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美元霸权体系中,享受了巨大红利,无疑是自由贸易和现有国际经济秩序的最大受益者。然而,近年来美国却不承认自己从自由贸易中获益,而是大讲美国面对着不公平的国际贸易;不再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是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破坏者。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其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以打贸易战为威胁获取更大利益,二是为了转嫁其国内矛盾,三是为了维护其经济霸主地位,遏制其他国家发展。
华盛顿的算盘打得虽精,却违背了历史经验和时代潮流。上世纪30年代,美国也曾以“保护本土产业”为名,对近2000种外国商品征收50%以上的关税,但最终事与愿违,不仅使美国深陷大萧条,也给世界带来灾难。2018年,美方以“让制造业回流”为口号,先后对约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最终被证明是“21世纪最昂贵的政策实验”,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估算,美国消费者每年为关税多支付约570亿美元,生活成本显著上升。可以说,美国政府在遭遇困境时屡屡诉诸保护主义、试图“内病外治”,但最终都是一厢情愿、损人害己。
美国当前仅占全球商品进口的13%,较20年前的近20%有显著下降,这意味着美国想凭一己之力逆转经济全球化,更是“难上加难”。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商学院教授西蒙·埃弗尼特的一个思维实验显示,假设美国的贸易伙伴保持对其他市场的现有出口增长率,70个伙伴将在一年内完全弥补对美国的销售损失,115个伙伴将在五年内完全弥补损失。英国《金融时报》曾直接指出,美国“对全球贸易的重要性可能被夸大了”。美国如果站到坚持自由贸易、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绝大多数国家的对立面,最终的结果一定不是“经济去全球化”,而是“世界去美国化”。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了一些“回头浪”,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谁也阻挡不了。面对保护主义逆流,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力量也在加速汇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化、非洲大陆自贸区的推进、金砖国家的扩容都表明,经济全球化动力和阻力胶着,但动力仍然胜过阻力。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诉求,不是全面否定和丢弃全球化,而是呼唤更加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在此背景下,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今天的世界经济,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相连,绝不可能重回彼此分割、相互封闭的“鲁滨逊经济”状态。任何试图用高墙阻断经济规律的行为,终将被全球化的潮水冲垮。在全球经济毛细血管深度互联的时代,各国发展的机遇,只能在“拆墙”而非“筑墙”、“握手”而非“挥拳”中孕育。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是国际社会迫在眉睫的共同责任。
来源:环球网
相关文章:
美媒称没人买美国的账04-13
商务部:美“对等关税”将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带来巨大伤害04-12
OpenAI联合创始人Ilya为他的初创公司融资20亿美元04-12
李强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会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