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破解统一难题14| 雁默:安抚台湾民心、争取大陆民心才对,现在搞反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07:58:00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让你陷入麻烦的,不是你不知道的事情,而是你确信的事情,但你信错了。——马克·吐温

这两年,“多到大陆走走看看”这类召唤不绝于耳,各种相应的政策也随之而来,此一现象隐藏着两种假设:

其一,只要两岸人民多交流,台湾人民就能突破“台独”当道妖魔化大陆的各种认知围篱,就算一时还达不到“心向祖国”的效果,但至少不会再为“台独”所骗,下一次投票时,便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二,只要台湾人民亲眼目睹大陆的进步,就会自然构成慕强心态,抵消对统一的抗拒心理。甚至,慕强心态还会因为类似“印巴冲突”所间接展现的大陆军事实力而放大,并据此向往和平统一,或领悟和统路线的可贵。

持平地说,交流,一定有用,但效果没这么神。此外,交流会产生正负两种效果,正面效果不见得大于负面效果,反之亦然,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擦出什么火花,是不可控的。

最近,“馆长”陈之汉首赴大陆,宾主尽欢,传为佳话,看似强化了“交流论”的假设,不过,我认为效果很有限,因为同胞们,你们以为台湾人不知道大陆的进步与现况,这认知其实是错的。

事实上,台湾民众早就透过抖音与小红书,看到了真相。短视频平台上呈现了方方面面的大陆现状,透过此途径认识对岸,当然不能说很了解,但至少不会全信民进党那套。而真以为“大陆厕所没有门”、“高铁座椅没靠背”的台湾文盲,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重点在于,透过短视频,台湾人看到了大陆好的一面,也看到了不好的一面,这恐怕比亲自去走一趟,感觉更真实,更令人信服。换言之,“馆长”走这一趟的意义与甲亢哥不一样,后者提供给其西方粉丝的完全是意外惊喜,前者则只是到大陆“取证”,好回台后定民进党的罪。

说来可能你不信,在社会民情层面,台湾人对大陆的了解,远高于大陆人对台湾的了解。而且,越年轻的台湾人,拜读小红书与抖音的比例越高,老年人反而最在状况外。

在我们这儿,“大陆比台湾进步”几乎已是常识。

这就是为什么说,以上两个假设都不成立,台湾民众并不是因为对大陆无知才拒统,而是因为对统一的前景未知,才心生疑虑。而这种认知偏差,已使得若干大陆学者产生误判,以为台湾人民都被封在信息茧房里,不知统独的利害关系,也无法接收大陆对台湾的善意。

有大陆学者屡屡在政论视频节目中,对台湾人民晓以大义、晓以利害,但节目观众却大都是大陆人,每次这个时候我额头都要冒出三条线——“老师您为什么要对着大陆观众,向台湾人喊话呢?”而专访他的主持人们,还都附和得很勤,但也都不是台湾人。

这是谁跟谁在交流对话?

我想说,真诚欢迎你们向台湾媒体投书或上视频节目,面向台湾读者与观众,尽情抒发己见,态度与措辞可以温情款款,也可以横眉竖眼,按照你们一贯的风格即可,一同加入我们的狗吠火车队,1450会保证流量,并给予各种激情问候,但不会抖内(打赏)。

谈话题,还是谈问题

作为一个投入时评工作9年,经常在两岸媒体面向两岸人民发表己见,并承担公评的评论员,我应该算是很勤于“交流”的人,在这边应该讲什么、在那边什么最好别讲,可谓天天都在民心的迷宫里打转。

被表扬,被出征,被理解,被误解,被肉搜,被无视,都是家常便饭,也正是因为历经各种情绪洗礼,我对两边的民众心理累积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由此,我常感觉,两岸不少评论员,并不是在谈台湾问题,而只是在谈“台湾话题”,因为谈“问题”较难挣流量,谈“话题”比较有反馈。

此一现象在视频节目尤为明显,而流量魔咒往往让评论员难以离开同温层,以致言者说了很多,却无法深刻地谈问题,最终流于朋友圈自嗨,犹如自设了一个信息茧房,对现实的了解说不定还不如那些对时事不感兴趣的民众。

说个秘密,9年前,没人知道我是什么角色的时候,能投书的台媒我几乎都投过,包含大批绿媒,他们以为我批评蓝营就是“台独”同路人,酸文又酸得很到位,所以没退稿,给稿就刊。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我是“红”的,立马已读不回。

是的,我什么同温层都混过,直到立场暴露被拉黑。这么做的用意,就是直接面对我想说话的对象,不计毁誉,与我立场相左的媒体,我谈话题,与我立场相近的媒体,我谈问题。至今,也只有后者能接受我,所以几乎都在谈问题。

话题与问题的差异是什么?谈话题,天南地北,随便说说,骂骂赖清德,数落老蓝男,甚至完全流于情绪输出都可以,务求让读者观众爽歪歪,图个皆大欢喜,也没啥不好。但若谈问题,就要将现象和本质分析清楚,并最好提出解决之道。

谁希望维持现状?为什么?

台湾问题的本质,或核心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两个问题——谁希望维持现状?为什么?

既然心愿是两岸统一,就希望改变现状,而台湾问题拖到今天还没解决,自然是因为“维持现状”在作祟。统派天然反对维持现状,但也愿意对现状迟迟没有改变的现象给予同情的理解,所以才会问“为什么”。

谁希望维持现状?在美国,是主张战略模糊的鹰派;在台湾,是只谈和平不谈统一,主张将问题留给子孙解决的多数老蓝男;在大陆,是主张“水到渠成”,“只要大陆够强,台湾就会主动回归”的部分学者。

这三方人士的主张或思维,构成了当前的台海现状,并且依然是主流。为什么?简单说,美方要维持区域霸权,中方要抓住历史发展机遇,老蓝男们左看北京,右看华盛顿,怎么会谈统一呢?

客观地说,维持现状也都有正当理由,即便我反对。而搞清楚为什么,才能根据自己的立场对症下药,真正地谈问题。

数十年来,大环境是如此,主流台湾民意自然就倾向维持现状,“台独”想改变现状,是自不量力,统派想改变现状,亦是蜉蝣撼树。

民意,有时表现得像白痴,有时又会展现意外的冰雪聪明,一句古话就能理解这种矛盾——当局者迷的时候,就会像白痴,旁观者清的时候,就显得通透聪明。而大部分只关注自己生计,不太关心时事的两岸人民,看待台湾问题都属于旁观者,想法反而最务实。

然而,真统派都是理念型的,太务实就会失去理想,所以在多数台湾民众眼里,我们实在白痴。明明数十年来两岸的现实状态就是维持现状,“两岸打不起来”不是空想,而是实证,主张统一是不是太闲?

我在两岸频繁发表意见,说到底,只是在与“维持现状”作斗争而已,尤其在面向台湾读者的时候,必然要从各种角度论证现状不可持续。

举个例子,不久前马英九访陆,一讲到“和平民主统一”,就被大陆网民嫌弃,因为马将“民主”解释为“尊重台湾民意”。作为被无视的一方,大陆人民有权嫌弃马英九,所以我并未在陆媒对此事发表意见,而选择在台媒肯定马英九放弃了“维持现状”,因为我知道,9年前,马英九的主张是“维持现状最好”。

在这则时事里,我想对台湾读者说的是,维持现状是战争之路。

许多亲大陆的台湾精英,也都肯定马英九,因为与大陆网民不同,他们看到的是“统一”而不是“民主”。现在的马英九,没有站在多数台湾民意的那一边,更没有站在国民党那一边,而是回到民族立场论事,甘为少数,也愿意承受国民党对他的疏远,以他的性格、地位与包袱来看,实属不易。

也许是情感作用,我偏好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人物与事迹。而老读者都知道,我没少批评过马英九,但人家转向正确道路了,又对台湾民众有正面影响,给予一定的表扬是应该的。

我并不期待大陆人民或对台湾一知半解的学者能理解,统派作为台湾社会中的极少数,是用什么角度看待马英九的变化。因为你们不曾体感生活周遭的亲朋好友甚至父母儿女,都将你当成意识形态上的异类是什么感受,你们没有长期站在主流民意的对立面,所以不需要,也没办法与我们在某些事件上共情。

我只想问那些对台湾人民说教的若干学者,你们支持“维持现状”吗?如果你们支持“有条件的维持现状”,那其实与多数台湾人民的立场是一致的,既如此,晓以大义就多余了。但如果你们与我一样反对“维持现状”,就应致力于向台湾人民解释为何现状不可持续,而不是企图说服台湾民众反“台独”。

为什么?因为维持现状才是多数台湾民意,这群人本来就排斥“台独”,并且最符合美国利益、支持“台独”的民意只有558万人,而这群人不需要说服,只需要予以迎头痛击,“馆长”陈之汉正在示范怎么做最有效。

支持维持现状的台湾人,大多数都是政治性格很淡薄的一般人,他们能有什么动机与目的,按照大陆学者的建议,从生活层面斗争“台独”呢?尤其,在平民层次,支持“台独”的人往往就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父母子女。

所以才说,欢迎加入我们狗吠火车队,只有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冲浪的快感,哪里有巨浪就往哪里去。当然,选择待在同温层里拼流量也可以,但在享受顺流时,人道一点,别使劲质疑身处逆境的人为何不革命、为何要寄希望于大陆。

台湾统派的尴尬是,在台湾被视为叛徒,在大陆支持缓统被视为假货,支持速统则被视为自保。如果在意这些情绪指控的话,干脆别做人了。

争取大陆民心,安抚台湾民心

谈台湾民心,各方都不能无视一个悖论,即大陆越是惠台让利,大陆人越是不爽,以致对台湾人更厌恶,反而将两岸民心分隔得更远。因此,考虑台湾民心问题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大陆民心,否则政策会落入无效的循环,一方面想争取台湾民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安抚大陆民心。

个人认为,思路应该倒过来,争取大陆民心,安抚台湾民心,方能消除两岸人民的认知差距,跳脱两边民心悖离的恶意螺旋。

所谓“争取大陆民心”,即启动惩戒“台独”的具体行动,包含但不限于,驱逐在大陆赚钱的“台独”支持者与企业,或全球通缉行径最恶劣的“台独”分子,诸如此类。唯有借此争取大陆民心,惠台措施才能受到普遍支持,因为各方会相信,惠台政策能精准施惠给正确的对象。

所谓“安抚台湾民心”,具体行动也是一样的,唯有对“台独”分子下痛手,台湾民众方能得知什么是“台独”,支持“台独”的后果是什么,有助于确认自己不是,不会一入境大陆就被盘查,甚至被抓去关。

简言之,持续性杀鸡儆猴,有助于安抚台湾民心,而不是推远台湾民心。

我应该提过多次,诸葛亮治蜀的原则是“开诚心,布公道”,唯有赏罚分明,民心才有依归。当前的状况是“战略模糊”,大陆人不知谁该被赏或罚,台湾人也不知道,以致不时发生“看见黑影就开枪”的误伤,连有些倾统人士都被视为“功利统,实则独”。

不要被“台独”与“华独”忽悠,他们动辄称大陆的行为只会推远台湾民心,没这回事儿,对台湾最大的仁慈,就是让岛内尽早适应统一后的状况。

在一般民众层次,维持现状心态不是来自于对利害关系无知,而是来自于对改变现状后的前景“未知”,不知道统一后会发生什么,怎么可能仅因为慕强就主动回归?

对台湾人民晓以利害一万遍,不如实质惩戒一个“台独”。

有感而发歪个楼,在此呼吁台湾统派,不要幻想统一后就能发达,做大官,正确的心态是统一后就急流勇退吧,不求官,不求财,有点骨气,别让人说我们是“功利统”。

我们并不是“带路党”的最佳人选,按历史教训,带路党通常是夜奔敌营的投降者,或投机的骑墙派,而我们不需要投降,也从不骑墙。

争取民心,是相当耗神的工作,赏罚分明,需要细腻的规划,执行起来也十分不易,但这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当前是“流量时代”,难免有些人会为了拼流量煽动仇恨,或用恫吓的语气告诫台湾人民要珍惜大陆的善意,却忽视了妈宝只会将父母的善意视为天经地义的常理。

惠台措施的初衷是好的,但也要正视部分大陆民心对此政策的观感,有赏有罚,就不会养出妈宝心态,反倒方便了“台独”垄断台湾民意,恃宠而骄,然后又引燃大陆人民更大的愤怒。

韩寒曾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馆长”则说,大陆最美的风景也是人,他们说的都是事实,现在只是被少数恶意给覆盖了。这便是为什么争取民心,赏罚同等重要,两岸人民的心情也都要同等重视,因为公道自在人心,不公道只会引发民怨。

学习向台湾人民说话,学习向大陆人民说话,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是用聆听者听得懂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立场与论点。采取嬉、笑、怒、骂的态度都可以,就是别背对着你想与之沟通的人民群众大发议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文章:

破解统一难题14| 雁默:安抚台湾民心、争取大陆民心才对,现在搞反了07-16

著名画家君寿携手两岸青年共绘《归家图》笔墨传情寄团圆07-11

台湾网红"馆长"抵达上海 磁悬浮有靠背 厕所有门06-11

敦促美方慎之又慎处理台湾问题 国台办强调三个“不”06-11

大赛启事丨赣台荟·第二届赣台青年短视频创作大赛正式启动05-30

台商台青扎根汕头 共绘融合发展“同心圆”!汕头上演两岸交流的生动故事05-21

日本米价暴涨,农林水产大臣却称家中“米多到可以出售”05-19

AI赋能新型工业化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新机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