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侃见财经
最近几年,华泰柏瑞以近乎“疯狂”的姿态,成为公募基金行业中最耀眼的黑马。
天天基金数据显示,华泰柏瑞的总管理规模已经从2020年6月30日的1217.83亿攀升至2025年3月25日的6657.7亿。
换而言之,不到5年时间华泰柏瑞的总管理规模增长了5439.87亿,足足翻了约5.5倍。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华泰柏瑞的总管理规模跻身行业第八位,像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景顺长城基金等公募巨头都排在了华泰柏瑞的身后。
从目前来看,随着管理规模的大幅增长,华泰柏瑞已经跻身行业前列,而这一成绩背后,主要的驱动力来自华泰柏瑞旗下的指数型基金业务。
作为以指数型基金见长的大型公募,天天基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26日,华泰柏瑞的指数型基金规模高达4831.28亿,占总管理规模的七成以上。
近年来,由于主动型基金表现疲软,以指数型基金为首的被动型基金逐渐成为基金投资的主流。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4707只指数基金的A股市值规模为5.37万亿,但来到2024年四季度末指数基金合计规模已经增长至5.84万亿,仅一个季度便增长了4700亿。
而华泰柏瑞的爆发式增长也正是因为抓到了这阵风口。在2023年一季度,其全部基金的总规模为3039.21亿,到2024年四季度则膨胀至6489.73亿。
不过,虽说成功抓住了指数型基金的风口,但这背后并非没有隐患。目前,华泰柏瑞的指数型基金出现了“一家独大”的情况,在旗下众多指数型基金中,真正扛大旗的还是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截至2024年12月31日该基金的规模高达3596.27亿,占华泰柏瑞指数型基金规模的74.4%。
不可否认,华泰柏瑞通过指数型基金的风口完成了逆袭,但过度依赖指数型基金且单只基金一家独大,也暴露了华泰柏瑞“单腿走路”的致命短板。
指数型基金“大厂”
在公募行业,基金公司的数量众多,但真正能做大的无不是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华泰柏瑞也是如此。
资料显示,华泰柏瑞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为友邦华泰基金,由华泰基金和美国国际集团(AIG)联合成立。
不过,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AIG将资管业务卖给了李泽楷的盈科拓展并更名为柏瑞投资,而友邦华泰由此也成了如今的华泰柏瑞。
相比于“银行系”的基金公司,背靠华泰证券和盈科拓展的华泰柏瑞并没有渠道优势,因此自然不可能将发展重心放到债券型基金或货币型基金上;而要做大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等主动型产品又需要很强的投研能力,但当时的华泰柏瑞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最终其决定将重心放到了指数型基金上。
据媒体报道,在华泰柏瑞成立没多久,时任董事长齐亮便定下了以“做一流的ETF管理者”为差异化竞争战略,力争在后期提起ETF就会想到华泰柏瑞。为了做大指数型基金业务,华泰柏瑞在2006年11月成立了公司首只ETF上证红利ETF,这也是国内第一只运用“Smart Beta策略”的ETF产品。
不过,华泰柏瑞真正爆发还是在2012年到2012年5月,首批沪深300ETF获批发行,华泰柏瑞和嘉实基金拔得头筹。
相比于嘉实基金的嘉实沪深300ETF,华泰柏瑞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发行时间要更早,这为其赢得了先机。据媒体统计,在两只沪深300ETF发行时,华泰柏瑞首发募集了329.69亿份,而嘉实则首发募集了193.33亿份,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规模明显高于嘉实基金的嘉实沪深300ETF。
随着华泰柏瑞沪深300ETF首发大卖,华泰柏瑞的指数型基金业务也就此走上了快车道。由于指数型基金是具有明显马太效应的产品,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好,投资者买卖操作就越顺畅,吸引更多资金申购,具有先发优势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也是“越走越顺”。截至2024年四季度,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规模高达3,596.27亿,要知道很多的基金公司所有产品加起来都不够3000亿,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可以说是“以一敌百”了。
而在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带动下,华泰柏瑞也开始快速成长。一方面,华泰柏瑞也确实成功做大了指数型基金业务,截至2024年四季度,华泰柏瑞的指数型基金规模高达4831.28亿,同类排名为2/127;另一方面,目前华泰柏瑞的总管理规模高达6657.7亿,截至2024年12月31日,华泰柏瑞的总管理规模跻身行业第八位,像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景顺长城基金等公募巨头都排在了华泰柏瑞的身后。
“单腿走路”背后危机四伏
对于华泰柏瑞而言,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押中了指数型基金产品。
不过,这些年华泰柏瑞旗下的指数型基金之所以增长如此迅速,其实跟大环境有很大关系。
和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等主动型产品主要靠“硬实力”驱动规模增长不同,指数型基金是非常“吃市场”的。
近年来,由于主动型基金表现疲软,指数型基金逐渐成为基金投资的主流。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4707只指数基金的A股市值规模为5.37万亿,而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指数基金合计规模增长至5.84万亿,仅一个季度便增长了4700亿。
可以说,华泰柏瑞的成功是站在风口下取得的成功,然而这样的成功背后已然危机四伏,毕竟风口总会有停下的一天,届时华泰柏瑞也就难免出现风险了。
实际上,这个担心并非多余。去年9月份以来,随着市场逐步回暖,以混合型基金为代表的主动型产品已经开始逐步回暖。
据Wind统计,以基金成立日作为统计标准,截至2025年3月31日,3月共有133只基金成功发行,发行总份额达到1006.81亿份,单只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为7.57亿份。虽然目前指数型基金也同样处在发行高峰期,但随着混合型基金回暖,可以预见指数型基金的势头不会再像过去几年那么猛了。
除了“吃市场”之外,指数型基金还有一个很大弊端,那就是同质化太严重。对于指数型基金这种产品,核心竞争因素无非就两个,一个是先发优势,先发往往带来更大规模和更好流动性;另一个是费率,费率决定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没有先发优势的ETF产品想要破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降费。
但是,在目前指数型基金以头部公司为主导的背景下,规模对于流动性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还是以沪深300ETF为例,目前排在第二位的易方达沪深300发起式ETF的规模为2476.8亿,虽说规模比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要低1000亿,但对比来看收益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投资者买哪只相差都不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数型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就只剩下“费率”,然而让人感到担忧的是,目前“费率”也开始逐渐趋同了。
去年11月,包括华泰柏瑞基金、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在内的多家基金公司纷纷公告对旗下的多只ETF调降费率,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也赫然在列——自11月22日起,华泰柏瑞调低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及其联接基金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并修订相应基金合同中的有关内容;经调整后,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及其联接基金的年管理费率降至0.15%,年托管费率降至0.05%,全部调整至指数基金的最低一档费率。
受降费影响,主要靠指数型基金驱动规模增长的华泰柏瑞,盈利能力明显不如其他的基金大厂。据华泰证券披露的财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华泰柏瑞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合计人民币6,882.08亿,同期的营业收入为231,333.47万,利润总额97,152.84万,净利润72,990.50万。
作为对比,易方达基金2024年实现净利润39亿,华夏基金2024年实现净利润21.58亿,两家头部基金公司的净利润都是华泰柏瑞的数倍。
整体而言,无论是出于市场考虑,还是从指数型基金的趋同性来考虑,华泰柏瑞这种高度依赖指数型基金的业务模式充满了风险。诚然,过去几年华泰柏瑞借助指数型基金的爆发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正所谓“彼时蜜糖,此时砒霜”,指数型基金很可能成为阻碍华泰柏瑞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相关文章:
金融监管总局:因地制宜创新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完善费率动态调整机制04-18
美股开盘|纳指高开0.57% 台积电绩后涨3.7%04-17
华宝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发起式联接A净值下跌3.78%04-17
和讯投顾赵冰忆:已连续第四天缩量,要大幅上扬难度极大04-16
央行发布最新数据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