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本升专”的年轻人,比你想象中清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09:05:00    

最近几年,年轻人读完本科再读专科成为一种志愿填报与职业选择的新趋势。新周刊采访了三位回炉读专科学技术的本科生。他们有的是冲着“包就业”的宣传去的,期待获得稳定的工作;也有的从兴趣出发,拥抱一门越老越吃香的“手艺”,抵抗当下的35岁+就业焦虑。

当众多招生老师还在网上竭力吆喝“专升本”的时候,一则“本升专”的新闻引起了全网关注。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郑铁”)2025年的招生简章上,人们发现多个专业明确写着只招收本科毕业生,这种学历倒挂的情况被人们戏称为“本升专”。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考试通知。(图/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考试通知截图)

公开资料显示,从2022年起,郑铁就试水招收30名本科毕业生,到今年计划招本科生名额达到135人。“毕业即就业”“签约国企”的诱惑吸引着人们纷纷来就读。

虽说“本升专”还尚未成为普遍现象,但近年来,本科生“回炉”重新就读职业技术学校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青岛市技师学院、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都专门为大学生开设回炉重造的课程,甚至还出现了高考生以远超本科的分数线报考职校的现象。

社交媒体上讨论“本升专”。(图/社交媒体截图)

最近几年,本科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学历门槛要求高的岗位,本科生不如硕博吃香;对实操要求高的岗位,本科生又没有大专生技能对口。

于是,在越来越紧张的就业压力下,回炉职校读一个有技术含量的专业,越来越成为许多人眼里转换赛道、寻找就业机会的新路径。

我采访了三位回炉读专科学技术的本科生,他们有的是冲着“包就业”的宣传去的,期待获得稳定的工作;也有的从兴趣出发,拥抱一门越老越吃香的“手艺”,抵抗当下的35岁+就业焦虑。

包就业的“订单班”

刘明电话那头传来机器轰隆轰隆的声音。在忙碌的间隙,他也会吼着嗓子用微信语音跟我说话。今年6月,他进了西安一家汽车厂,成为汽车组装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实习工人。

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5点半,刘明的工作就是按照装配图纸和工艺要求,用各种工具把汽车零件安装到指定位置,但很多情况下,订单一多,经常要加班到晚上10点钟。

一名工人在生产车间。(图/unsplash)

从白领变成蓝领,是在这一年之间发生的变化。

刘明毕业于西安一所独立本科院校,读的是小学教育方向的英语专业。但毕业后,他发现,如果想在西安本地当一名小学老师,他要和众多名校毕业生竞争名额不多的教职工作。在一个契机下,他留在学校当了一名辅导员。

然而,这份别人听起来很稳定的工作,对他来说却很是难熬,枯燥的行政类工作很快消耗了他的意义感。而且他所在的民办学校,招生一年比一年差,人员流动率很高,他觉得再待下去自己也会很快“废”了。

去年七八月份,刘明辞掉了工作。正迷茫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他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了一个“大学生技师班”的消息。这个技师班由青岛技师学院开设,多家官媒报道过,宣传中不仅免学费,毕业后还能进入指定单位工作。

学校的招生计划。(图/青岛技师学院官网)

青岛技师学院从2009年就开设了大学生技师班,当时就有媒体报道学生“回炉读技校”。那时候,“回炉”还是一个带着负面含义的词语;到了今天,这个词已经变得中性化。

在网上检索了一些信息后,刘明发现许多官媒报道了这所学校的技师班。宣传中,有一位三十多岁的本科生回炉读了汽修专业,直接进入知名车企,月入上万。而且,这个技师班学费由财政补贴,学生不需要额外交学费,只需要交住宿费就可以。刘明心动了。

他看好制造业的发展,做着两手准备。一方面,他希望能拿到相关职业证书,进入大车企;另一方面,刘明的家里经营着一家金属模具制造厂,他想着学一门搭边的手艺,或许能把家里的厂发展起来。

随后,他报名进入了这所学校的“订单班”,学的是某技术专业。 所谓“订单班”,实际上是近些年“产教结合”呼声下的产物,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提前介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课程,学生毕业后即可进入合作企业工作。他在网上检索“订单班”,发现许多职校都有相关的招生设置,但关于订单班的具体校企合作模式,却鲜有提及。

开学的时候,刘明与其他8名本科毕业后回炉重造的学生被分到一个班级,同学们大多是为了宣传中的“定向就业”而来,也有人是为了拿到一个预备技师的证书,这本证书相当于本科学历。

总体而言,刘明觉得有几个老师在教学上是很专业的,问题主要出在教材的课程设计上,知识点之间是割裂的,以至于他在实操的时候发现无法运用那些知识。他举了个例子,比如一个机器的部件坏了。问题可能出在驱动它的发动机或者其他部件上,但是教材只写了这个部件的问题。

此外,授课时,学习节奏也十分缓慢,一切全凭老师的经验,“今天想到啥就教啥”。

汽车工厂流水线。(图/unsplash)

近一年时间,刘明感觉自己学习了很多碎片化的知识。而对于一开始所说的校企合作的培养,刘明唯一感受到的,就是学校给发了某企业的一件工作服,“但是连他们的机器都没修过”。

到了今年四五月份,实习的时间到了,班级里另外8个人都被分配到了当初指定的某企业,只不过签约的时候,大家才发现,签的是劳务合同,也就是所谓的“外包”。但即便是外包,车企也刚好只要了8个人,刘明就成了那个落单的人。

刘明发现,当时学校所宣传的“定向就业”名不副实,找工作最终还是得靠自己。后来,在6月份的校招上,刘明自己投简历,进入了另一家机械厂,最终签了正式的合同,目前月薪四五千元,一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忙起来的时候几乎连轴转。

几个月后,刘明发现,在去了指定企业工作的8个同班同学里,已经有3个离职了。究其原因,刘明认为是外包没有保障,工作又苦,“还不如去送外卖”。

而刘明说自己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他心里只是把这段经历当成跳板,他计划在这个公司干到三年,拿到更高一级的技师证,到时候可以到一些中型企业,学到技能后,也能和家里的金属厂的业务衔接上。

从白领到下厂,稳定为王

同样是去年,长河也看到了有关青岛技师学院“订单班”的消息,“包就业”的宣传一下子吸引了他。当时他正在济南干着某快递仓库管理员的工作,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4个小时,连过年期间都不能保证休息。

在干仓管员之前,长河从事的是室内设计工作。在他的朋友圈里,我看到他分享了许多室内设计的图纸和心得。上高中的时候,他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档家居改造综艺《梦想改造家》。节目里,原本破旧拥挤的房子在设计师改造之后变得温馨舒服,设计师就像魔法师一样。这档节目在一个高中生心里种下了对未来生活与职业的美好想象,所以高考后填报志愿时,他目的明确地填了与之相关的环境设计专业。

这类家居改造节目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改变了很多人对于空间设计的观念。(图/《梦想改造家3》)

大学毕业的长河,在刚进入这个行业实习的时候就遇到了房地产行业前所未有的寒冬。他前后在三个室内设计事务所实习,月薪只有两三千元,晚上加班甚至通宵是家常便饭。即便这样努力,他还是在裁员中失业了。

看到青岛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的信息后,长河去参观了学校。学校位于青岛即墨区,周围都是工厂,但是他印象中学校环境挺干净的,这一点给他留下了好印象。

带长河参观的老师,给他介绍了学校最热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但是当时长河觉得自己是个文科生,初高中物理从来没学会过,所以就选择了一个跟室内设计有点搭边的多媒体制作专业。

他报读的多媒体制作专业,又叫作“青岛国际会议中心订单班”,宣传页上,一边是学校的介绍,一边是对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介绍。长河选的多媒体制作专业上,招收的学生为大专生、本科生和高级技工,学制为1+1,毕业后学生会拿到预备技师的资格证,相当于本科学历。在福利待遇那一行,则写着周休两天,五险一金,包食宿,以及完善的福利待遇。

订单班宣传页。(图/受访者提供)

入学后,长河发现他们这个班只招到了6个人,其中有3个本科生、3个专科生。由于班级人数太少了,他们被合并进了这所学校中专生的班级。

多媒体制作专业的上课内容,主要是教一些基础的平面设计和视频剪辑。长河觉得跟本科教学相比进度显得很慢,因为他们班只有6个人,所以平常和学校中专同专业的十几岁小孩合并上课,“真正在听课的,二三十个人里面只有一两个人”,所以老师除了上课,还要维持课堂秩序,去管睡觉的、玩手机的学生。

长河觉得一学期下来就学了点软件上的皮毛,“真正要用于实践的话,差距还是很大”。唯一让他觉得值得一提的是他加入了老师的一个工作室,平时学着设计一些小东西,比如教材封面、宣传海报等,能锻炼自己,也能拿到一些报酬。

到了今年4月份,实习时间到了,长河接到了学校的通知,所谓的指定工作,是游轮上的服务员,工资2400元/月。那些光鲜亮丽的“本升专”愿景瞬间变成泡沫,长河只能重新寻找出路。

学校分配给长河的实习工作。(图/受访者提供)

在今年毕业季的校招上,长河面试了杜蕾斯的车间工人职位,最终在200名求职者中,有10个人被录用,长河也通过了。他分析,自己虽然学的不是工科,但本科学历也许还是起到了作用。长河看中了杜蕾斯作为大型外企的福利保障,有五险一金,每个月的底薪四千多,上二休二,包工作餐。

他说自己算是正式成为蓝领工人了,因为他能找到的白领工作都性价比太低。根据《2024中国蓝领就业调研报告》,中国蓝领人群平均月薪逐年递增,由2012年的2684元增长至2024年的6150元,是原来的2.3倍。到了2024年,白领月均收入为8400元,蓝领月均收入为6150元,薪资收入差距正不断缩小。

从白领到进厂,放弃曾经喜欢的室内设计方向,长河也经历过一些小小的心理调试。他经常看张雪峰的直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句“喜欢和干得了是两回事”。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他释怀了。他觉得也可以把室内设计当成一个业余爱好。

从两年前毕业到现在,长河的就业倾向逐渐从“兴趣”转变成了“稳定”。我问他什么是稳定,他说,“至少不会随便裁员,如果裁员也会有一定的补偿”。

现在,他打算边工作边在空闲时间复习考公,那将是稳定的尽头。

稳定的尽头,是上岸。(图/《我的解放日志》)

学一门能养活自己的冷门技术

相比起在国内通过“本升专”试图寻找稳定就业的人,博主“婉辞”选择这条路的初衷是希望学一门不会被淘汰的技术,在之后的就业中拥有一个buff。

婉辞是2023年的本科毕业生。在毕业那年,她下定决心到日本东京去读一个技术学校,学的是一门大多数人都很陌生的专业:管乐器修造。

一支管乐器被拆开。(图/受访者提供)

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婉辞由于滑档被一所普通本科大学的日语专业录取。恰恰是因为学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她在大学时才更积极地寻找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工商管理、金融类她都试过了,最后发现,她喜欢上了乐器。

在学校,婉辞遇到了一个教音乐的老师,于是跟着他学习管类乐器。婉辞主要学的是巴松,它属于木管类乐器,在管弦乐团和室内乐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借由这个契机,婉辞慢慢接触到了乐器修造的技术。

2023年,婉辞到上海参加了亚洲最大的乐器展,在那里,她也认识了许多行业内的前辈,这才意识到,乐器修造在国内的缺口是很大的,而且这门技术会随着经验的增长而增长,“越老越吃香,不怕35岁被淘汰”。

什么才是越老越吃香的工作?(图/《完美的日子》)

她慢慢地确认了自己要学门技术的想法,而她的父母也十分支持。在父母眼里,“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认识一直都在,所以学历倒挂反而也不是什么值得焦虑的问题。

婉辞现在就读的学校,是位于东京的ESP学园,这是一所由日本知名吉他品牌ESP创立的音乐专门教育学校,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大专”。除了音乐演奏、研究,还设有乐器修造相关专业,许多日本知名艺人都毕业于此。

由于是“大专”,所以这所学校的入学条件并不苛刻,主要门槛是日语的语言水平。婉辞的同班同学基本都是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应届高中生,两年的学费加起来一共15万元人民币。

因为她之前就有演奏管乐的基础,所以学习的是管乐器的修造。除了乐器理论课和演奏技巧、乐器品牌相关的知识学习,以乐器调整和维修为主的实践课占据了很大的分量。她的维修实践课老师都是来自日本各个乐器厂和工作室的、有着15年以上经验的专职人员。

所谓实践课,就是去维修管乐器。课上,老师会让每个人上手修理乐器,把乐器拆开、清洁,找到坏掉的原因,用各种专业的工具调试。修理乐器的过程经常会受伤,也正是因为如此,婉辞需要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这让她感觉到修乐器的“心流”状态,往往还没做尽兴,三个小时的课就又结束了。

有一次,婉辞正在调整一支单簧管的垫片,维修的时候涉及到用火烤,一个角度不对,就把乐器烤糊了。当时她跟老师说抱歉,没想到老师却安慰她说,维修过程中,任何错误、损伤都是有可能产生的,只有真正犯过错,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实践出真知。

婉辞在修乐器。(图/受访者提供)

在学习过程中,婉辞也越来越喜欢这个专业。由于同学们都是十几岁的高中毕业生,很活泼,因此班级氛围特别好,平常学校还鼓励学生们组乐团演出。因此,除了修乐器,她还参加了乐团。她愈发觉得,无论一个专业冷门与否,兴趣才是最重要的方向。

除了高中生,婉辞的同学里,还有一位已经白发苍苍的长者。她在这一行里面似乎找到了一种脱去年龄焦虑的图景——乐器修造这一行是真正终身学习的行业,靠的是积累经验,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够提升自身技能。

在日本读书期间,婉辞也见识到了日本乐器维修行业的良性发展,“整个行业都有内部的统一定价,同一种乐器,如果维修的部分相同,即使是去不同的店也是同样的价格,完全不用担心被坑。所以工作坊不会用卷价格的方式来对待顾客,更注重服务态度和维修技术。”

婉辞在网上发帖讲述了自己在日本学习冷门技术的经验后,收到了许多人的私信。她发现人们好像只是非常焦虑地想找一个可以稳定就业的事情,却缺乏对自身的思考和认识。

在迷茫的路口,人们总选择从众。(图/unsplash)

她说,虽然国内的乐器修造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也意味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很不规范。因为在国内接触了许多音乐教育圈子里的人,她发现,乐器维修也有许多圈子壁垒,资源往往被名师垄断,新人想要进去并不容易。况且,修乐器绝对算不上“高薪”工作。她说自己的底气,就是有信心养活自己。

有时候,她也害怕自己的经历会误导别人盲目跟风。她觉得,无论好就业与否,人们最重要的是寻找自己兴趣和自身条件结合的工作。她说,“痛苦的学习只会让人变得痛苦,痛苦的人只会让工作变得痛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刘车仔,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

毕业寄语 | 北大社会学系系主任周飞舟:人不知而不愠07-23

“本升专”的年轻人,比你想象中清醒07-23

国家级表扬!西青+107-22

风口财评|警惕“包装贷”啃食金融信用07-21

规范民生工程!惠州出台首部“双百工程”社工站地方标准07-21

全国文明村镇仪陇县马鞍镇琳琅农村社区:点点星火 绽放文明光芒07-17

超员危害大!安全“挤”不得07-17

降维打击!成都配眼镜哪里最好,为什么进口镜片已经不香了?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