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近年来,资阳市乐至县盛池镇锚定“土特产”发展密钥,以“土”为基强根基、以“特”为魂创优势、以“产”为要促增收,持续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让田园生金、特产增效、乡亲致富,奏响乡村产业振兴的铿锵乐章。
渠水润田千亩绿,耕基铺就丰收路
“以前农忙抢水像打仗,现在渠通了、水足了,20亩秧苗丰收稳了!”伍家祠村村民赵大姐在自家水田里忙得热火朝天,起苗、运苗、栽秧有条不紊。嫩绿的秧苗在明镜般的水田里排成整齐的队列,倒映着橘黄天幕与远山轮廓,好一幅“秧苗列列裁云绿,田水粼粼镜影连”的锦绣图。
曾经,极端高温让盛池镇农田深陷“用水困局”,毗河干渠近在咫尺却“望水兴叹”。2024年底,随着伍家祠村斑竹山现代化提灌站建成投用,4560米PE输水管网织就覆盖5个行政村的灌溉网络,8000亩“望天田”蝶变为“吨粮田”,这正是盛池镇深挖“土”潜力的生动注脚。
立足土地资源禀赋,盛池镇扎实筑牢农业根基。推进耕地“占补恢复”和撂荒地复耕复种1621亩,严守耕地红线;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推进,“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格局逐步成型;18.19万元农机购机补贴精准落地,农业装备支撑持续强化。如今,全镇5.5万余亩粮食生产面积稳中有增,年粮食产量稳居1.8万吨以上,“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画卷在田野间徐徐展开。

乐至县伍家祠村小麦收割。吴东明摄
黄桃枝头悬金果,乡亲就业沐春风
“体型匀称、汁水足、果味浓,这黄桃我每次都要囤2000多斤!” 从德阳赶来的采购商王飞对矮子桥村黄桃赞不绝口。
矮子桥村200余亩黄桃以“规模+质量”夯基,靠“集体+农户”聚力,凭生态培育的“绿色口碑”和科技迭代的“品种王牌”打响品牌,从田间枝头的鲜嫩果实,成了市场争相抢购的香饽饽。
“自从这个果园建起了,我年年都在这里务工,收入也不错。”盛池镇矮子桥村村民刘瑞华说,果园工作既轻松,又能照顾家里,自己非常满意。村民刘瑞华的话道出了特色产业的民生温度。黄桃不仅撬动“大经济”,更带动周边超1000人次就业,年发放工资约40万元,成为乡亲们的“增收金果”。
盛池镇以“特”破局,构建“人才+品牌+文化”赋能体系。11名致富带头人纳入村级后备人才库,为“一村一品”精准导航;《黄桃成熟》等短视频亮相四川省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舞台,让“盛池味”成为地域名片,实现“文化铸魂、特产传声”的良性循环。
产业耕开万亩春,分甘到户满村欢
“分红5000元!坐在家里就能拿钱,党的政策真好!” 埝田沟村村民陈延开拿着分红款,难掩激动。
2018年,盛池镇党委、政府为突破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瓶颈,以“贷资入股”为创新切入点,探索“公司+集体经济+农户+N”的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先后成立了乐至县恒翔猪业专业合作社和泰福牲畜饲养场,累计实施10轮次收益分红,发放金额超317万元;带动周边养殖产业发展,形成“3大+4小”生猪养殖规模,全镇生猪养殖规模达5万头。
产业发展既要“输血”更要“造血”。盛池镇精准落实1330.4万元耕地地力补贴,为9.03万亩农作物投保农业保险;建成小麦、水稻千亩示范片2个,油菜高产示范片1个,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33个,川乡黑猪、乐至黑山羊、不知火等特色产业矩阵持续壮大,实现从零散种养到集群发展的跨越。
从田畴沃野的丰收喜悦,到枝头金果的畅销热络,再到产业分红的幸福笑脸,盛池镇以“土特产”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强基、增效、富民”的生动注脚。下一步,该镇将持续深耕“土特产”文章,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百姓,让乡村振兴底色更亮、成色更足。(吴东明)
相关文章:
大连公安提醒!有关无人机07-25
定西马铃薯的“破圈”之路——2025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嘉宾观摩侧记07-24
【东西部协作】青渭劳务协作五年路:从“劳务输出”到“幸福输入”07-23
神火股份拟设立15亿元高质量发展基金,河南资产参与出资07-22
华亭:山清水秀绘新卷 文旅融合焕华章07-22
空窗近两年,萧山南站新城商住地挂牌,紧邻浙江最大室内滑雪场07-22
风口财评|警惕“包装贷”啃食金融信用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