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国色》把牡丹作为中国人的精神象征、美美与共的中国符号和世界大同的载体,系统阐释牡丹的内涵特质、历史演变、国际传播和时代价值。由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策划制作的纪录片《国色》将于2025年4月10日(周四)19点35分在山东卫视两集连播,敬请收看。

千年悠长 国色绽放
上集立足牡丹本体,以悠久的华夏文明和黄河为缘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牡丹巧妙勾连,整体构建起“中国牡丹”概念。
雅鲁藏布江河谷,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大花黄牡丹;安徽巢湖悬崖峭壁上的千年杨山牡丹。

牡丹告别崇山峻岭,开始走进国人的生活。她如何以特有的姿态呈现在《诗经》、《洛神赋图》和汉代出土医简中。

唐代,牡丹被李白、刘禹锡等文人墨客竞相吟诗作赋,她在诗人笔下盛放,与大唐的风尚相得益彰。

宋代,欧阳修对牡丹喜爱至极,写成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花木论著《洛阳牡丹记》。

牡丹的栽培中心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变迁。南宋时期,中原、西北、江南和西南四大牡丹品种群分布格局形成。明末清初,曹州牡丹达到高峰。

曹州牡丹与蒲松龄不期而遇,他在《聊斋志异》中构建了一个诗意的牡丹世界。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浸染牡丹花香的马面裙,让历经千年的浪漫想象变成现实,又一次在牡丹盛开的土地上迎来新生。

在漫长的时光中,牡丹与我们的生命紧密交织,与民族的血脉同频共振,生生不息。她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冠绝群芳的“国色”。

花开于世 美无国界
下集将视域放在全球来讲述牡丹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在荷兰、法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展示牡丹做为中国符号、国际友谊和文明互鉴的载体,向世界讲述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东方故事。

经过14000 海里的远行,菏泽牡丹抵达欧洲最大的港口荷兰鹿特丹港,全球化时代的植物旅行,早已超越地理意义。

165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代表在中国亲眼看到了牡丹,并把这个信息带回欧洲,欧洲人相信牡丹就是《马可·波罗游记》中“黄金树”的化身。

1789年,最早引种到欧洲大陆的曹州牡丹在英国皇家园林邱园盛开,随即,法、德、意等国家迅速掀起牡丹热潮。

荷兰花商理查德家族四代人种植经营牡丹,家族命运因此而得到改变。在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城——格罗宁根市郊外,荷兰第一位种植中国大田牡丹的大安,正憧憬着花开时节。

在世界上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阿斯米尔花市,牡丹与郁金香等百花一起,证明着那条东方的生存智慧:最美的绽放,从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美美与共。

法国汉学家雷米·马修在其著作《牡丹之辉:如何理解中国》中,用牡丹的光芒来巧妙隐喻中国,牡丹熠熠生辉,照亮全世界的人民。他以牡丹为符号来感知中国、认知中国。

从大唐求法学成归来的日本高僧空海将中国牡丹引入日本,日本国内开启了改良之路,培育出特有的“寒牡丹”后又传至中国,从“舶来珍宝”到“本土符号”再到“交融纽带”,牡丹跨越山海,成为东亚文明共生互鉴的见证者。

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工笔牡丹画《盛世长虹》被展于大屏之上,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符号的跨国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符号的全球对话。

在“玫瑰之国”保加利亚,海外牡丹园落户扎根,“玫瑰之约”升级为“牡丹之约”;在罗马尼亚,牡丹文化海外传播站声名远播;在巴西,“牡丹文化展”将美学与文化深度融合;在澳大利亚,牡丹元素的马面裙尽显东方之美……

文明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独放异彩,而在于让世界每片土地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春天,这或许正是牡丹馈赠给世界的意义。

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如同牡丹花开,润泽中华,照鉴世界。

相关文章:
李强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会谈04-11
Pets are allowed on China's high‑speed trains!04-11
人民日报金社平文章:相信中国 相信明天04-11
梁贵友任中国一汽董事、党委副书记04-11
别再冤枉皮蛋了,它是“好蛋”!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