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社工站工作规范,我们在一线服务各类对象时就有了明确指引,帮助我们统一服务标准,确保其都能获得同样专业细致的服务,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了。”惠城区桥西街道“双百工程”社工站副站长吴丽莉称赞道。
近日,由惠州市民政局联合中山大学制定的《乡镇(街道)社工站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作为惠州首部聚焦兜底民生服务规范的地方性标准,《规范》系统总结近5年来“双百工程”实施经验,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优化工作流程,推动兜底民生服务步入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新阶段。

今年端午节,三栋镇“双百工程”社工站志愿者与“双百”社工一起包粽子送给辖区低保家庭。
有了《规范》,工作起来心里更有底
“双百”社工是从事民政领域兜底民生工作的基层力量,主要服务11类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近年来,“惠州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深入实施,全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共建成75个乡镇(街道)社工站、363个村(社区)社工点,全市现有1379名“双百”社工,实现“一村(社区)一社工”定点服务。
“2022年,惠州市已实现‘双百工程’乡镇(街道)社工站点及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全覆盖。但服务群体涉及11类对象,需求多元复杂,以往缺乏统一规范,服务水平可能存在差异,而《规范》实现了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方式专业化、服务内容清单化,确保服务的一致性和专业性。”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范》根植于惠州本土化的实践基础,是经过反复研讨、精心设计与持续优化的成果,“这些量表能真正贴合一线工作情境,有效赋能基层社工,成为推动兜底民生服务提质增效的有力工具。”
吴丽莉拥有近十年专业社工工作经验,几年前加入“双百”社工队伍,她坦言,民政服务对象群体构成多元,且每位对象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差异显著。“在没有《规范》之前,服务工作更多依靠社工的主观经验来判断和开展,如今有了《规范》,工作起来更有章法,心里更有底了。”
刘阿姨是一名独居长者,是吴丽莉服务的对象之一。过去,“双百”社工主要为刘阿姨链接救助政策,并开展恒常化的探访服务。而现在,“双百”社工可以根据《规范》的指引对刘阿姨提供分级分类的服务,针对刘阿姨在经济帮扶、情感支持、社区支持网络保障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社工为其制定了针对性的服务计划。现在刘阿姨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好。
推动兜底民生服务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
“近100页的《规范》,有各类具体服务内容、各类量表,相当于‘双百’社工开展各类专业服务的一本‘字典’,推动兜底民生服务精细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对“双百工程”社工站的管理上来看,《规范》构建了标准化服务规范体系,为全市“双百工程”社工站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规范》突出党建引领,明确“双百工程”社工站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统筹指导下,确保兜底民生服务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同时,强调“双百”社工事务性与服务性岗位双岗协同机制,切实提升为民服务质效。《规范》从职业操守、专业伦理、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与操作指引,推动社工站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从社工的服务实操来分析,《规范》建立全流程服务管理机制,形成“受理-分级-计划-服务-评估-跟踪”为一体的完整服务链条,实现服务过程的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规范》专门制定了内容丰富、维度多元的“服务清单”,细化了服务内容,提升专业介入深度,将宏观服务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专业路径,大幅提升一线社工的专业介入能力。同时,《规范》建立有效的跟踪评估与改进机制,形成服务管理闭环。
来源:惠州日报 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李丹岚
相关文章:
规范民生工程!惠州出台首部“双百工程”社工站地方标准07-21
全国文明村镇仪陇县马鞍镇琳琅农村社区:点点星火 绽放文明光芒07-17
美国务院,开始大规模裁员07-12
娄底:“减盐减油专项行动”科普宣讲进企业 为职工健康与企业发展赋能07-11
8月底前沈阳南部新添一条跨区通道07-11
内蒙古首批名单出炉→07-06
毛伟明听取十大重点民生实事进展情况07-01
刘建勋走访慰问老党员和困难党员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