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连日来,郯城县杨集镇杨南村1000亩麦田里,6台植保无人机嗡嗡作响,在蓝天与麦浪间划出银色轨迹。郯城县金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铭冲着围观的乡亲晃了晃遥控器:“现在咱这无人机可省事了,千亩地‘一喷三防’动动手指就能搞定。”

这个头戴大草帽、皮肤晒得发亮的“95后”新农人,用四年多时间把金铭合作社打造成了“鲁南粮仓”响当当的农业“航母”:提供良种培育、机械化耕种管收、粮食烘干仓储、秸秆回收再利用等全链条、多项功能服务,2.56万亩耕地、日烘干能力750吨级的烘干设备、万吨粮食储存车间,突破7000万元的年产值,每一组数字都镌刻着新时代种粮人的智慧。
时光倒回2017年暑假,当时还在读大学的徐铭,帮着做农资生意的父母操作植保无人机为农作物打药。看着乡亲们背着几十斤的药桶在高温下劳作,汗湿的衣裳攥出水来,这个农家小伙心里堵得慌:"要让种地人直起腰杆子!"正是这份初心,让原本打算毕业后进城工作的徐铭,硬是把自己逼成了"种粮CEO"。

2021年秋天,金铭合作社正式挂牌。种地也要与时俱进,徐铭在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鸿雁人才培训、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中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技术、熟悉新农机、开拓新视野,并把所学用在了田间地头:北斗卫星平地机将农田平整度控制在±10厘米,兼顾农作物的播种、生长与顺水;水肥一体机给农作物“打点滴”,精打细算喂饱每株苗;3套烘干设备服务周边4个乡镇,农民晒粮再也不用看老天爷脸色……
种了30多年地的老把式杨锦成为社员后,向记者扒拉着增产算盘:“过去小麦亩产400公斤、水稻亩产550公斤,现在用了新农机、新技术,合作社托管的地块平均能多打两成的粮。”最让杨锦称奇的是无人机施肥——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施肥400亩,相当于40个壮劳力一天的活计,还可以规避农药对人体的毒害。科技赋能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小麦亩均用药省了两成,水稻病虫害损失率降到3%以下。
“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徐铭深谙这个道理。他琢磨出“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新模式,把21个自然村的零散土地“攒”成了集团军。杨集镇北张庄村的200多亩土地托管后,村集体年增收2万多元,村民们掰着手指头乐:“土地租金每亩1000元钱,每年一次分红每亩100元钱,这些进项高于自己种地的收成。”

2024年,徐铭又牵头搞起了“田掌柜粮食发展联盟”,把郯城县175个种粮大户、153台农机“拧”成了产业联合体。种了500亩地的韩洪亮感慨:“以前买化肥货比三家挑花眼,现在联盟统购每吨便宜一两百块钱!”更让大伙吃下定心丸的是,合作社搭桥牵线对接中储粮、潍柴雷沃、鲁农担、中国农业银行这些“大块头”,卖粮不愁销路,贷款有了门路。眼下联盟的服务版图达10.3万余亩,覆盖了全县六分之一的托管耕地,徐铭的手机成了24小时在线的“种粮热线”,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到60多个咨询电话。问他累不累,这个“95后”新农人憨厚一笑:“看着粮仓越来越满,乡亲们腰包越来越鼓,浑身都是劲儿!”
春回沂蒙,生机勃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城市返回田野,越来越多的智慧农机在阡陌间欢唱,新时代的农业梦在沂蒙大地抽穗扬花。今年,金铭合作社打算发展绿色种养循环,正在建设一座肉牛牧场,年可出栏“西门塔尔”肉牛1000头左右。“乡村振兴需要青春力量,我们既要多种粮种好粮,更要种出新农人的希望!”徐铭的话语混着麦香飘向远方,恰似翱翔的无人机,在广袤田野上写下关于丰收与未来的诗行。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鹏 魏玉娜 通讯员 李光宇 李嘉琪
编辑:李婷
相关文章:
民俗体验、无人机表演!汤池街道开展2025年“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04-04
实施四雁孵化工程 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 优秀雁阵代表郯城县金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粮食供应链联盟 犁出丰收与未来诗行04-03
莒南县大店镇许家滩村羊肚菌首获丰收04-03
加速拥抱未来产业!济南一家企业将“意念控制”变成现实04-02
山区小县菌菇“端上”国际餐桌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