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奉献感人心,救助之恩永难忘”,日前,找到女儿的饶某专程把这面锦旗送到惠州市民政局直属的惠州市综合救助服务中心,表达对工作人员的谢意。
小小的锦旗背后不仅是群众对个案成功的肯定,更是对惠州社会救助体系的认可,是惠州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注脚,也彰显了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效能。数据显示,惠州市综合救助服务中心近三年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500多人次,帮助220余名长期滞留人员成功寻亲,寻亲成功率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受助家属送来感谢锦旗。
33小时找到受助女子家人
3月30日晚,一个衣着单薄、神情恍惚的年轻女子在惠城区小金口街道金龙大道某商铺前徘徊。周边商户察觉其连续多日未离开且未携带手机后,主动报警。小金口派出所民警迅速抵达现场,发现该女子存在沟通障碍,便立即启动“警救联动”机制,将其护送至惠州市综合救助服务中心。
这名年轻女性是谁,家在哪里?惠州市综合救助服务中心展现了专业能力和温情服务,“我们第一时间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比对信息,同时在‘全国救助寻亲网’发布协查。”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连夜为该女子寻亲。经过技术筛查,初步锁定女子户籍信息后,工作人员连夜联系其户籍地民政部门及派出所,最终确定其为九年前因智力障碍走失的饶某。用时33小时,惠州市综合救助服务中心和公安部门便通过科技寻亲手段确认女子身份,并联系到其远在外省的父母。
另一方面,在救助站里,惠州市综合救助服务中心安排女性工作人员全程陪护,专业社工同步开展心理疏导。社工黄小草回忆:“受助者起初蜷缩在角落,我们轮流陪她聊天,提供干净衣物和热餐,逐渐让她放下戒备,打开心扉。”
打造“有温度”的救助体系
4月1日清晨,饶某父母跨越千里赶到惠州,救助服务大厅内上演感人的一幕:饶某父亲推开门的瞬间,一眼便认出九年没有音讯的女儿,两人相拥而泣。“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找到女儿!”朴实的父亲几度哽咽。据家属透露,饶某当年因智力障碍走失,家人寻找无果,直至在惠州民政救助系统的助力下,得以重聚。
此次帮受助者找到家人,离不开市民的善意与基层治理的高效联动,我市近年来构建的“网格化+救助”体系在此次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3500余个基础网格形成“群众发现-网格上报-部门联动”的高效链条,实现“小网格服务大民生”的治理效能。
惠州市通过构建“1+N”救助网络(1个市级中心+4个县区救助管理站+2个救助服务站),实现救助服务全域覆盖;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打通民政、公安、卫健等20多个部门的信息壁垒;引入专业社工团队,提供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延伸服务。
从群众警觉到网格响应,从科技寻亲到心理干预,惠州用行动证明“让每个流浪者回家”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座城市对民生底线的坚守,对社会温度的执着追求。
“救助工作不仅要解决生存问题,更要修复社会关系、重建生活希望。”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惠州正在探索建立救助对象跟踪回访制度,对成功返乡人员持续提供心理援助、技能培训等服务,确保救助成果长效化。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蔡思波
相关文章:
织密平安巡查网 共筑社区安全墙04-17
女子家中洗澡疑热水器漏电,心脏骤停侥幸获救 专业人士:须选购带漏电保护装置04-13
五台山景区暂停销售门票04-11
许国湖接受审查调查04-09
广东4地5名干部被查04-08